腸化生能無創治療?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的3大好處!
腸化生雖然本身不是癌症,但若未妥善處理,可能逐步發展為消化道癌症,對健康造成潛在威脅。了解不同的治療方法,能有效控制病變進展,保護胃腸功能與健康。
Q1:吳醫生,請問腸化生有哪些治療方法?
A:
- 藥物治療:若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,患者需接受抗生素治療以根除細菌,減少炎症,防止腸化生惡化。
- 內視鏡監察:定期進行胃鏡或大腸鏡檢查,監察腸化生進展,及早發現異常細胞。
- 手術或內視鏡治療:若發現早期癌症或高度病變瘜肉,可考慮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(ESD)或傳統手術切除病灶。
Q2:甚麼是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?
A: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(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, ESD)是一種先進的內視鏡治療技術,專用於切除消化道(如胃、食道或大腸)中的早期癌症或較大瘜肉。治療過程包括:
- 準備階段:患者需接受麻醉(通常為監察麻醉),確保檢查過程舒適無痛。
- 手術過程:醫生透過內視鏡將導管插入消化道,於病灶下方注射溶液使病變組織隆起,再以特殊電刀逐層剝離病灶,達至完整切除。
- 病理化驗:切除的組織會送往化驗,確認是否完全清除病變。
Q3: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有甚麼好處?
A:ESD相較傳統手術具有多項優勢,包括:
- 微創無需開刀:透過內視鏡進行,無需開腹手術,減少創傷及術後併發症風險,患者身上不會留下明顯疤痕。
- 保留器官功能:能精確切除病灶,最大程度保留胃或腸道的正常組織,維持消化功能,提升術後生活質素。
- 快速康復:由於創傷小,患者通常於數天內即可出院,恢復時間較短,適合年長或有其他健康問題的患者。
腸化生需及早診斷與治療,透過藥物控制、內視鏡監測以及必要時的手術或ESD切除,可有效降低病變風險。如有胃腸不適或相關疑慮,建議諮詢專科醫生意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