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胃潰瘍不治療增加胃癌風險?探討5大高危族群!
胃部健康問題往往在早期無明顯徵狀,待出現症狀時可能已進入中後期。部分人士因身體狀況或生活習慣,屬於胃部健康風險較高的族群。了解自身風險,有機會幫助及早檢查與預防,守護胃部健康!本文將探討為何這些胃病可能引發癌變、高風險族群應如何預防,以及如何透過早期徵兆與檢查發現問題。
Q1:長期胃炎或胃潰瘍為何會增加胃癌風險?
A:長期胃炎與胃潰瘍可能增加胃癌的風險,主要因慢性炎症與黏膜損傷改變胃部細胞結構。胃炎多由幽門螺桿菌感染、不當飲食或壓力引起,長期炎症可能導致胃黏膜萎縮或腸化生,這些變化被視為癌變前期病變。胃潰瘍則因胃酸侵蝕或非甾體抗炎藥(如阿司匹靈)損傷黏膜,若潰瘍反覆發作,可能誘發細胞異常增生,增加癌變風險。
Q2:哪些人屬於胃癌高風險族群?
- 有腸胃道疾病者:慢性胃炎、萎縮性胃炎、胃黏膜小腸化生、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可能會增加胃癌的風險。儘管潰瘍本身不一定直接導致胃癌,但其形成往往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和胃黏膜損傷有關。
-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: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,長期慢性發炎會導致胃黏膜受損,從而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。因此,進行檢測並及時治療是預防胃癌的重要步驟。
- 有胃癌家族史者:特別是直系親屬曾患相關疾病者,遺傳風險會相對較高,也可能與共同的生活環境和飲食習慣相關聯。
- 不良生活習慣:長期吸煙、過量飲酒,以及常吃高鹽或醃製食物,會明顯增加胃癌的風險。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會導致胃部慢性發炎和細胞損傷,進而提高胃癌的發生率。
- 年齡與性別因素:隨著年齡增長,胃癌的風險持續提升,尤其在50歲以上的人群中更為明顯。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罹患胃癌,這可能與激素水平和生活習慣上的差異有關。為了早期發現和預防胃癌,建議年滿40歲的人群每年安排一次胃部健康檢查,以確保自己的胃部健康。
Q3:高風險族群如何預防胃癌?
A:
- 治療幽門螺旋桿菌:如檢測呈陽性,應根據醫生指示完成抗生素療程,有助減少胃黏膜持續發炎的風險。
- 改善飲食習慣:減少攝取高鹽、煙燻、油炸及辛辣食物;多進食富含維他命C的蔬果(如奇異果、菠菜、西蘭花),有助保護胃黏膜。
- 規律生活:避免吸煙與過量飲酒,保持規律作息與飲食,控制壓力,避免暴飲暴食或長時間空腹。
- 定期進行胃鏡檢查:胃鏡檢查是早期篩查胃部疾病的有效工具,尤其對於有家族史、慢性胃炎或其他高風險情況的人群。通過定期檢查,可以減少因延遲治療而導致的風險,並改善治療效果。
如果你出現持續性胃痛或胃灼熱感,而且在進食後仍沒有明顯紓緩,或者出現黑便、吐血或不明原因的慢性貧血、體重無故下降及食慾不振,或有吞嚥困難與反覆嘔吐等情況時,可能是胃部疾病的徵兆,建議盡快求醫檢查,以便早期發現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