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Metro》報導:錯治膽結石 易引併發症
膽結石是十分常見的消化道疾病,大多沒有症狀,但較嚴重的膽結石可能會引致右上腹部、右肩或背部疼痛,而且疼痛會持續地發作。由於膽結石的不適感與胃痛相似,加上胃及膽囊位置相近,一些患者可能會誤認為是胃痛,延誤了治療的時間。
《Greatdoctor》報導:拆解膽結石之謎 勿讓病情惡化
膽結石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,但如果患者對膽結石的認識有誤,很有可能帶來一系列不良後果。許多患者都認為小的膽結石可以像腎結石一樣自行排出,因而不尋求治療或監測。
《健康創富》報導:腸癌一定要做大手術?
腸癌,是香港10大癌症殺手之一,在近年更有年輕化的趨向。腸癌的常見症狀為排便習慣突然異常、腹痛、大便帶血等。而我們亦會建議患者接受大腸內窺鏡檢查,抽取組織以確診腸癌。
《Greatdoctor》訪問:膽石阻塞引腹痛 後果嚴重需速治
膽汁是由肝臟產生的液體,它在消化油脂時發揮重要作用。膽囊是一個儲存膽汁的器官,位於肝臟和十二指腸之間。進食時,膽囊會收縮並將膽汁釋放到十二指腸,以協助消化油脂。膽汁中含有多種成分,如果這些成分的比例失衡,就可能形成膽石。
《晴報》訪問:冬天易致膽囊炎?醫生揭3類食物高危!
冬天一向是進食高脂食物的高峰期,打邊爐、羊腩煲、臘味飯都是不少人放工後鬆一鬆的至愛。但有時,吃完一餐高脂食物不久,右腹會突然劇痛,甚至連帶發高燒,要立即到急症室,醫生診斷證實是「急性膽囊炎」,是什麼緣故呢?
【《RTHK香港電台節目 – 精靈一點》訪問:肛門膿瘍與肛門瘻管】節目重溫
外科專科 吳家健醫生,接受《RTHK香港電台節目 - 精靈一點》的邀請,共同探討肛門膿瘍與肛門瘻管的分別和治療方式等。肛門膿瘍是肛門或直腸附近的腺體受細菌感染後形成的膿瘍,而肛門瘻管是屬於膿瘍與皮膚之間的通道,如果無法排走會在原處復發令範圍逐漸變大。
Metro 報導:神經內分泌瘤 手術可根治 高低風險療法大不同
「神經內分泌細胞」遍布身體各處,令「神經內分泌瘤」可以在身體不同的部位出現,當中大約有70%是在消化道,包括直腸、胰臟等,另外大約25%通常在肺部發生。
《GreatDoctor》報導:胃腸道基質瘤是怎樣形成的?治療方法你要提早知!
胃腸道基質瘤是一種消化系統腫瘤,主要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(60歲以上)。胃腸道基質瘤可以出現在消化系統的任何部位,包括胃、小腸、大腸等部位。
《香港01》報導:癌症|胃腸道基質瘤 愈活躍愈高危 早做手術可清除
胃腸道基質瘤是胃腸道中最常見的黏膜下腫瘤(submucosal tumour),可以發生在消化道任何位置,最常見是胃,其次是小腸。
主講保險從業員進修講座
早前受邀請為跨國保險公司的All Star團隊演講,向超過40名保險從業員講解不同腸胃疾病的成因、篩查、治療等資訊,希望大家都能夠從中增添到相關知識。